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耀世新闻 > 行业动态

从2020与2024全球企业市值TOP30榜单变化中,能看到什么?

铁道部改中国铁路总公司(准确的用词是“剥离出”,因为还有一部分是国家铁路局)是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改革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仍然是国企而非私企,由国务院持有全部股份。

政企分开的改革是将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分开,政府部门只负责行业的管理,而具体的经营则由新成立的企业(都是国企,并未私有化)负责。同样的改革在其他一些部门也进行了,例如 2005 年从国家邮政局剥离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19 年底改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问题前提不存在,无论是铁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还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都是纯国有独资。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路”)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公司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7395亿元,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

首先并没有私有化,持股的是国务院,铁总仍然是国企性质而非私企性质。倒是国铁里广铁在作为试点推行半私有

其次,下面是我个人瞎扯淡:将铁道部改铁总,还把很多职权收回中央。铁道部时期那铁路是真的辉煌,路局有医院,有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到大专),有铁道兵,有警察(现在也有),有法院检察院,有房开,吃住行一应俱全,铁道部俨然是一个缩小版的“国家”行政单位,大家都是部级单位,凭啥你啥都有啥都插一脚我就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嘞?所以铁道部撤销改铁总后很多附属机关都收回地方归中央对应部门管了,算是肢解了铁道部过大的权利

另外铁路没有做到完全的政企分开,铁总依旧主管全国的铁路建设。作为对比看看邮政,邮政单独剥下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邮政局,中国邮政继续之前的邮政业务,邮政局责负责监督管理以及制订行业细则等政治职能

秦国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法治将国家和老百姓进行了绑定,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结构,一切与之相关的资源都被国家垄断,发展规划被置于官府的严密控制之下,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在秦国确立,对统一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高度集权化的秦国

秦时的手工业大致可分为纺织业、制革业、制盐业、酿造业、矿冶业、日用器物制造业等几个主要部门。矿冶业包括铜铁盐的采矿、提纯、冶炼铸造,铜铁主要用作加兵器和工农具以及铸钱,盐则是民之所需。日用器物制造业包括金银器、铜器、漆器、陶器、木器等。秦朝时很多重要的手工业以官营方式掌握在官府手里,一部分以官营、私营私相结合的状态存在,还有一部分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

盐铁铜关系国计民生,是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历朝历代都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从秦到汉初,山林川泽同样受到政府的监管,虽然允许私人经营盐铁铜生产加工,但都课以重税。秦自商鞅变法之后,“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的重利产业多都控制在官府和贵族豪强手里,一些经营盐铁铜业的豪强大家,生产规模也相当可观,“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因为经营一定规模的盐铁铜生产不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一定的生产技术,普通百姓很难做的到。

古代集市贸易

在春秋战国时期,盐的来源主要以海盐为主池盐为辅。《周礼·天官·盐人》: 盐人掌盐之政令……贾公彦疏:“散盐,煮 水为之,出于东海。”《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 吴、广陵……有海盐之饶”;盐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绝非一般产业可比,尤其在盐与税收捆绑实行专营制度后,盐更成为各国兼并战争的隐性力量。秦在商鞅变法后即夺得了山西平阳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并设置了盐官,全面介入盐的生产销售。秦国在盐业加工上同样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主要以煮盐、制卤、晒盐三个环节为主,这个时候从事加工盐的作坊一般不少于10人,而整个产盐区从事盐业生产的手工业者数以万计。

秦国素来尚武,加之常年对外作战,所以对武器、甲胄等要求更加严格。所有制作过程都采用标准化、制式化的生产模式,实行“物勒工名”追责制,每一道工序都有“工师”的签名,确保了武器及甲胄的质量。

铸造手工作坊

秦时的冶炼铸造业基本都掌握在官营作坊手里,主要是生产加工兵器、钱币、祭祀用的器皿。而农具则主要以私营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作坊加工为主。这时秦的冶炼铸造技术较前朝已经对设备进行了改进,在竖炉鼓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利用畜力和水排鼓风,大大提高了冶炼铸造的质量和产量。并且对铸造工艺也进行了改进,在《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成分配比,根据用途不同采用不同配比,例如为了提高青铜剑的硬度,将锡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这相当于中碳钢调质后的硬度,非常锋利,将青铜的柔韧性和硬度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再通过对器物锉磨、抛光并利用铬盐氧化进行防锈处理,更增加了其使用寿命和使用环境的限制;由此可见秦当时的铸造技术已非常高。

秦时的甲胄

秦国素有“带甲之士百万”的说法,可见其皮革制造业肯定十分发达。秦国的铠甲主要以皮革甲、石片甲和金属甲为主,不同的兵种和官职配不同的甲。所有的甲胄内衬都以皮革为主,辅以织锦,甲片之间都用牛筋串联起来,一般像脖子、肩甲和手腕以及先后心等关键部位都加强了防护,内衬皮革都是经过加厚处理。从《里耶秦简》看知道甲胄的需求数量远比其他武器更多,所以皮革用量很大,比起盐铁等紧俏物资的官营,官府对这一类手工工坊并不做太严格限制,所以也会有大量家庭作坊从事制革,皮革原料多以黄牛皮为主,也有少部分犀牛皮和兕牛皮,普通士兵还是以黄牛皮为主。

手工酒坊

秦时的酿造业主要以酿酒为主,既有官营作坊,也有家庭手工作坊。《周礼》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六清”是指用稻、黍、粱三种粮食酿酒,由此可知秦时“秫、黍、稻、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在粮食不足时也可以用果蔬来酿造不同口味的酒,这一时期酿酒的技术也得到大幅提升。到商鞅变法之后,官府对酿酒做了限制,主要是为节约粮食,优先供应战争需要。秦时酿酒继承了前朝酒曲为引的酿造技术,并且有了一定程度提升,对酒的品种与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改进,主要就是通过酒曲生产技术的发展来实现。

纺织手工作坊

秦时依旧很重视“农桑为本”、“本业耕织”的原则,“桑”和“织”地位十分重要。官府对官营纺织手工业管理很严格,从业的手工业者要世代相袭,不得改业,这种传承保证了技术的不断提升,到秦统一前期,秦国的“耕”和“织”已经处于当时较先进的水平。常见的纺织原料,以丝、麻为主, 其次是葛、毛,在丝织、麻织、毛织三种技术中,以丝织技术最高,毛织技术次之,类似像缫丝车、络车、罗车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纺织速度。当时高端的纺织品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技艺,像用丝、绸、绢制作的衣物只有贵族豪门才能享受,普通百姓基本都是麻、帛等纺织品为主。

到战国末期时制瓷工艺整体来说还是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秦朝的胎、釉原料较以前大有不同,主要以含氧化铝与氧化铁的胎料为主,耐高温,胎骨致密,叩之有铿锵声;从釉来看,秦时的瓷器釉层较之前的较厚重,颜色普遍较深,呈青绿色或者黄褐色。烧造时采用器身分割,然后粘结成器的方法,品种也以仿青铜礼器为主。但多数私营和家庭作坊制作的瓷器多数胎质疏松,气孔多、吸水率高,细腻不够。在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炼等工艺上相对东南诸国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制瓷制陶手工作坊

在瓷器烧制影响下,陶器制造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出现了“釉陶”,在普通的陶胎上施以赭黄、深绿、翠绿、茶黄、栗黄等颜色,在摄氏700~800度 的温度下烧制,生产出来的陶制品有日常生活用的陶盆、罐、缶等,还有瓦、水管等建筑材料,以及纺轮、漏斗、陶圈等,一部分特殊造型的器物是随葬用品。

秦时的漆器工艺发展虽然较汉朝时略有不足,但已呈鼎盛之势,是漆器发展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时期。漆器同样还是以官营的手工作坊为主,多数器物都是为上层贵族提供定制服务的,从业的手工业者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的,所有器物在制作完成后都刻有用途、时间、地点,甚至工师的名字,以便追查管理。民间也有一些小型的漆器作坊,但多数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器物,主要是卖了换取食物。

漆器是贵族的专享用具

这一时期漆器形制已比较丰富,有盘、樽、勺、盒、耳杯、扁壶、屏风、家具几,还有漆砂砚、漆枕和漆面罩等。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神话传说纹、自然景观纹和叙事画纹等,有鲜明的历史特征。色彩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还有黄色、绿色、灰色、金银、赭色等色调。制作工艺上仍然以木胎器物为主,薄木胎增多,而夹纻胎和竹胎器物较少。除依旧沿用彩绘和锥画的工艺之外,还出现了堆漆和加扣镶嵌等先进工艺。

秦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军工优先,通过绞杀其他产业的生存空间,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军工生产方面。被绞杀的“末业”里自然少不了大批原各诸侯豪门的产业,后面的利益则牵扯着各种权利制衡,对于一个国家稳定发展是致命的,所以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是把双刃剑,既是秦国吞并六国的原因也是秦国短命的祸根之一。

俄罗斯经济血厚,但是上限低

俄罗斯这块地方人太少了,没有聚集起来,就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很多人都说俄罗斯资源丰富,可那是因为俄罗斯地盘比较大,所以资源比较多。俄罗斯资源资源密度也不大。

经济发展条件一看人口密度,二看人口总量,三看靠不靠近航线。人口密度和航线决定了经济运转的成本,而总量则决定了消费市场和人力资源。但是俄罗斯这三条都不占优势,在现在自由贸易主义盛行的今天,俄罗斯经济发展成本可能比印度高得多。

所以俄罗斯在全球和平但自己却在打仗的情况下,经济肯定一天不如一天。以前寡头吃肉,狗腿子喝汤,百姓吃剩饭;现在寡头家里也没余粮,百姓的生活水平肯定要进一步下降。根据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买办经济学原理,未来俄罗斯搞不好真要变成沙特第二。毕竟俄罗斯本国的工业制品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地方,连高端开采设备都要靠从欧美进口。因此就算欧美制裁给了俄罗斯发展国产设备的动力,等到制裁一解除,俄国寡头还是会发现外国的设备好用。所以我对俄罗斯工业的未来没什么希望。

至于中国现在能不能趁此机会介入俄罗斯经济,我的看法是很难。现在俄罗斯明显还没有被打疼,等到战争再拖个一两年,中国经济对俄罗斯的影响就会更大。而在远东军区部队在俄乌前线死伤惨重的今天,俄罗斯在远东的几个港口估计只剩下了象征性的主权。由于驻军稀少加上与首都薄弱的经济联系,来自遥远莫斯科的影响力可能还不如黑龙江进出口管委会主任大。

等到俄罗斯在战争中大出血,赛里斯就有更多的机会从毛子手里换到一些好东西。我看远东那片地区又冷又偏,不如交给赛里斯“托管”,或者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或者什么XX共同建设示范区之类的。这样大家都体面,省得到时候莫斯科的老爷有一天突然发现这块地方怎么开始搞公投要独立,就跟今天的卢顿两州似的。

不过,得益于日耳曼民族在欧洲建立经济霸权的先例,赛里斯可能会发现经济控制远比军事控制有用。毕竟外国人死几个都没人关心,而本国人死几个那可就是大新闻。因此赛里斯还真不一定想去拿走这几块烂地。

那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辽阔就会从劣势变成优势。毕竟以前在圣彼得堡做生意是为了给寡头买游艇,现在连命都快没了肯定要把经济重心东移。这种事情历史上俄罗斯已经做过一次,现在再搞一次毛子已经是轻车熟路。西西伯利亚的平原宽广又安全,非常适合当作战时的大后方。

我不觉得美国或者赛里斯有兴趣跨过东西伯利亚山地捅毛子腚眼,最多就是把太平洋几个港口收一收。而这根本对俄罗斯没什么影响,反正不管这几个小城市在谁的手里,俄罗斯的油气管道还是照常运输油气。你看俄乌狗脑子都打出来了,俄罗斯照样通过乌克兰的管道给西方卖油卖气,顺便还给乌克兰支付过路费,这契约精神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来。

这说明俄罗斯寡头非常清楚自己的屁股在哪里。所以毛子跟欧美打到决一死战的时候肯定不会介意远东几个小城市的所有权。反正只要有油气在,俄罗斯就还是那个辉煌的俄罗斯。

其实是可以用数据剖析每一个城市,分析城市未来的走向,但是这个工作量太大了,我们就拿最热的城市做实例。


为什么要拿深圳做例子,一是因为它最热,二是因为我觉得别人说的都有问题。


很多人说房价应该要分化,一线城市最坚挺,其他城市不要买。我的看法相反,一线城市最危险,反而是类似成都重庆合肥这类的城市最坚挺。


华南的经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以深圳为例,2019年深圳的出口全国排名第一,比第二名的上海高出了22%。当年深圳的GDP是2.69万亿,也就是说出口额占GDP比重的62.1%。


深圳是一个极度依靠出口的城市,一旦出口下行,对各行业的打击都会逐次到来。




深圳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是1749万,武汉是1245万,杭州是1194万,可是深圳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居然比武汉还低,和杭州差不多。







17个深圳人的消费能力只顶的上12个杭州人的消费能力,还不到10个武汉人的水平,是深圳人不爱消费,还是杭州和武汉的人更喜欢花钱?


其实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答案:钱都用去还房贷了。一线城市的工资高,可是房价更高。


但是深圳的房价在这些年不断的有更好的推高工具。


从下图各行业增加值的占比就能看出,在2016年以后,随着外贸的增长缓慢,工业占比开始下滑,但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占比逐年提高。



信息技术这些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华为,鹅厂这类,金融业就很好理解了,银行保险证券。


互联网的兴起,让南山和宝安中兴区的房价持续走高,连在坂田的华为都受不了,要持续外迁。


那深圳现在的房价只是这些推动起来的吗?


也不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财富转移。



从历年的投资来源就能看出,在20年前,深圳的主要投资来源内资和外资各占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占比持续减少,内资占比持续增加。


内资中的国有资产投资占比基本稳定在30%左右,但是其他的项目占比从13.8%一路上升到55%,这个“其他”的大多就是从全国各地涌向深圳的资金。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内地的富人在一线城市买个房子是很常见的事情,另外,很多在深圳打工的人都获得了内地父母的帮助,六个钱包其中的四个大部分都来自内地。



★综合来说,深圳房价的推高有多重因素,在早期,深圳的房价是随着中国外贸出口一路上涨的。


但是到最近十年,互联网和金融业的崛起又让深圳的房价获得助力。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大量南下投资深圳,再次让房价上涨获得了加成。


因此,深圳房价的上涨其实是三方面原因:外贸,互联网,内地资金转移。


随着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的出口基本上很难维持大的增长,保持稳定就很不错了。



?从最近十年中国进出口的顺差就能看出来,在2015年达到高峰之后一路下滑,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出口顺差再次扩大,可是疫情终究会过去,等过去之后,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增长会遇到瓶颈。


?第二个方面,随着华为营业收入开始减少,其他互联网企业增长放缓,支撑核心区南山和宝安中心地段的动力也开始减弱。




?最后,内地经济政策持续发力以及中央对内地的支持逐渐加大,也会阻止很多内地资金继续流向一线城市,甚至会出现很多资金反向回流到内地。



现在房价的下跌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只不过很多人还在说未来房价会分化,一线城市应该是避险的好去处,我看未必。


不说上涨,就说要稳住房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管玩什么花样,归根到底,都需要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掏钱出来交首付,核心问题就是一句话:钱从哪里来?


要么就是能赚来;


要么就是能继承来;


要么就是能借来。


未来经济增速太慢,想在短时间内赚来是很困难的。内地父母的钱包早就已经被掏空了,还怎么支持我们更多?


借钱就更别指望了,这么大一笔银子,想无息借款就是耍流氓,高息借款自己又承受不了。


实际上,一线城市的房价更容易崩盘。


一线城市房地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透支过度了。就好像白酒, 白酒好不好?很好,但是透支过度了就不好了。


白酒是一个稳定的市场,白酒板块的业绩大多是靠着每年涨价支撑的,对如此稳定的市场,或者说没有利润暴增的预期下,我们凭什么给他们50倍以上的估值?


这明显不合理。


如果按照租售比计算,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估值已经高达70倍以上,如果城市经济不能继续高速增长,高估值的房价就会迎来很大的抛盘。


当然,不会重演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的旧事,毕竟那个泡沫实在太大了。可是一线城市跌个3成其实也很正常。


现在的经济增速要逐年放缓,这是新常态下必然的结果,今年GDP增长估计只有5%-5.5%,未来甚至有可能到5%以下,经济增长放缓,各种创业投资的收益都会相应的下降,工资增长也会非常缓慢,甚至好几年才增长一次。


在这种新常态的经济大局之下,房地产的估值下滑3成不是说可不可能的问题,而是一定的问题。


别幻想房价不涨,等通胀涨上来,这不现实了。因为通胀每年才2%,涨十年才只有22%,这个速度太慢了,现在的房价无法承受通胀这么缓慢的上涨。



其实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是也是可以预测的,就好像通过各种仪器可以检查人体健康状况类似,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判断未来的投资方向,以及某个标的未来的起伏。


不要单纯的依靠人流量,人口净流入多少,以及城市是否有活力这些指标来做判断,因为这些指标其实都容易误导我们。


就拿人口净流入来说,很多人用这个数据来说明房价会继续走高,其实不对。一个大学生跑到一个城市去,可能在22-25岁之间,可是他要买房的年龄大概在30-40岁之间。


如果流失一个35岁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年人,流进来两个24岁银行卡里存款不足1万的年轻人,那对城市的房价有什么用?


茅台的业绩不是靠月薪5万以下的人支撑的,同样,一线城市的房价也不是靠月薪3万以下的家庭支撑的,


只有分析钱的走向,才能看清房地产的走向。




END


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荆棘阿甘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网友经常说,广东人低调不张扬,你看不出谁有钱,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拖鞋神装配宝马了。网友的意思说为什么广东人不喜欢买奢侈品,对流行世界的奢侈品文化如此理性,如此人间清醒?

坦白说,广东有钱人也是会买奢侈品的,不买奢侈品的只是佳哥这样的穷逼,不是佳哥的有钱邻居朋友什么的。只是很少会有广东富人会把什么轻奢当炫耀显摆的资本的。真要撑场面,一部豪车或者一块好点的手表或者一饼好茶是广东老板们在正式场合的首选,其实主要也不是为了炫耀实力,更不是为了攀附权贵,而是只是为了顾全礼数,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广东所以如此理性务实地看待所谓的奢侈品文化,不受其轻奢潮流侵蚀的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吧。

一,奢侈品文化的实际内核其实与广东宗族文化,同乡文化是冲突的。

当下的奢侈品文化以洋奢侈品为主,本质上就是洋人利用世界舆论与文化影响力,强行为那些品牌赋予原本不具备的精神属性,是其文化影响力兑现的一种直接方式。现在看来,金融行业,外资集中,娱乐圈越是发达的地区,奢侈品文化越是盛行。这是因为金融,外资,娱乐产业这些圈子,一来本身极容易受到外国文化,外国资金的影响,对洋品牌奢侈品文化的洗刷没什么排斥感。二来,本身金融行业,外资,娱乐产业都是圈子化,上下等级分层非常分明的产业。就是说,在这些地区里,社会资源是高度集中的,这不仅是资金,更在高层的人脉资源上。基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要上位就必须入圈,要入圈就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观与圈子上位一致,怎么办?圈子大佬,圈子风气盛行洋奢侈品,圈外新人照办便是。

这个跟黑社会拜关公,进祠堂上香给祖先,公知诺贝尔文学必须给中国没啥区别,都是要自证身份,获得入圈的机会。圈子的资源是丰厚的,人们要发围,只能趋之若鹜了,就算被收割智商税也在所不惜。久而久之,从上到下传导,生态闭环渐成,自然整个地区的风气都会越演越烈,以此为荣。

而在广东,你是不是自己人,谁他妈看你是不是满身奢侈品,是不是豪宅买开豪车?

同姓

,同乡,同宗,才是广东各地同乡会的关键。而且由于血缘,乡土,等历史与现实纽带的一致,很多时候,圈里可以有群主,也可以有年纪辈分,却没有金融娱乐外资圈子那样的上下等级分层。广东的各地的圈子文化都是希望可以守望相助的,不论你一万亿还是一个亿还是一块钱,只要能在一起吃个饭,坐下来喝杯茶,都是自己人,就没必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伪君子做派。

而如果从宗族的角度看,同姓同村的,晚辈进来就是自家后生,自然也就没有上下之分。而且,作为一个长辈,你是希望自己宗族的后生是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实在人,还是满身名牌奢侈品装模作样的古惑仔?

所以从小到大,不管家里有钱没钱的,都会教晚辈,要务实不虚荣,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装大头鬼。因为在广东,有能力的人从来都不缺,但只有有能力又踏实做事的,才会真正得到广东圈子的认可与青睐,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一旦务实的风气形成,追奢侈品的反而成为另类了,年轻人,中产又如何会委屈自己去做樊胜美?


()宗族文化浓厚强盛的地区,必然是崇尚男性,以男性主导家庭日常经济生活为主的,因为宗族强大与否,与男性数量多少有直接关系。

可怪就怪在,其他地方重男,把婚姻观搞得像买卖一样,有钱的喜欢让男人入赘,没钱的想要高价彩礼,加起来的结果就是其他地方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话语权上的地位直线上升。女性权利提升是好事,但婚姻买卖高价彩礼不是好事,从中引发的物质主义崇拜更不是好事。

奢侈品文化,其实也是物质主义崇拜的一种体现。尤其那一句,爱不爱我不重要,但肯不肯唯为我花钱很重要,就能充分说明问题。

而广东重男,婚姻观念却没有太大物质化,没有高彩礼等问题,甚至女方都会倒贴。问题就在于,广东远离主流政治圈子,只要交足分子钱就行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机会逆袭上京做大员的。基于如此现状,所以一直以来,哪怕是广州地区,在计划生育时代,当年三胎才是标配,更不论潮汕黑户了。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宗族文化圈子的层层放水,却反而让广东婚姻市场保持男女总体平衡状态,让男女权利观念婚姻观念更加趋向平等相待。

这大概是历史开的玩笑吧。反正结果就是,男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稳定,宗族文化得到保存,物质主义至上也就没有市场,也就会更理智地看待奢侈品文化潮流了。

毕竟,大家都不希望,把个妹谈个女朋友结个婚,还得被收割智商税什么的,真要买什么表示诚意,当然是买金子买车啦。前者保值,后者有使用价值。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思维上看,广东人已经把清末的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成新时代特色的实业兴邦,实业强国,实业复兴的产业发展知道思想了。所以有一句话可以大概概括广东目前的产业状况——帝都的朝廷,魔都的资本,广东的厂家。

要发家,有机会,广东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开什么厂。这是一种生产性文化所独有的务实思维,因为只有实在的产品,才能解决实际的需求问题。而放到现实来说,大概现状就是办厂的风险其实很高的,资金押得很少,真正可以归属厂老板自行支配的自由资金其实很有限。对厂老板而言,每一分都要用到实处,都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不是不行,但要有度,绝不可以像那些败家玩意那样几十万买一个什么包什么皮带什么外套什么。撑门面这些事对广东厂老板而言,有什么比一家设备先进技术领先产品优秀谢谢条件更能撑门面?所以很多厂老板,家里或许有豪车,但平时出行就是公司的日系车为主,甚至是电动车,也只有在比较正式的聚会时,豪车才会比较常见,而这个豪字也只是相对十来万的丰田来说的,多数就是四十到一百以下这个区间,基本见不到那些动则几百万的超跑限量版的,因为不值得。

当然,厂老板在条件允许时,买房子还是比较舍得的,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的,而是房子土地比较保值吃香,要贷款要变现时,那还是硬通货。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状况,其实办厂潮流越兴盛,厂家文化越盛行,经济基础越是依赖厂家的地区,对奢侈品文化的接受程度就越低,对奢侈品越不感冒。


用我们这边的一句话概括,能用50蚊宏达市场货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去万达花500元?

3,从产业发展的历史上看,广东人太清楚这个智商税的真是内涵了,自己喜好偶尔买一个普通的奢侈品就算了,如果形成社会风气,那简直是需要全民冲智商,不可接受的吧。

改革开放后,广东借港资侨资的资金大力发展,后来又大量做贴牌加工的活,那些名牌的产品,搞不好还是在广东生产的。所以那些东西的成本多少,工艺怎么样,广东厂家太他妈门清了。

一转手,成本一两百甚至只有几十,最多几百的东西就可以卖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里面的水有多深,广东厂家再清楚不过了。

假设个场景,我厂里帮耐克造鞋,出厂价100。结果我去商场买,他居然卖1800,你说我要卖多少对才能把这利润差赚回来?

肝痛?我灵魂都颤抖得不行了!

这特么的奢侈品文化,实际上就是欧美国家在把二产转移出发展中国家后,把外流的工业利润再割回去的镰刀。

谁是韭菜?对富人来说,为了一点面子,几十万百万千万,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一哆嗦的事,甚至哆嗦都不用,跟买几十块地摊货的购买感相差不大,要的就是我有人没有,要的就是够贵够稀有够逼格。他们不算韭菜。真正的韭菜是被奢侈品文化盛行裹挟着的樊胜美,顾佳们,因为中国一年三四千亿的奢侈品销售额,中产们绝对是消费主力军。他们才是需要咬牙切齿去刷卡的韭菜。富人的数量的变化不大的,唯有韭菜会源源不断。可怜的是,富人在店里享受贵宾服务,然后中产看到了,觉得自己也拿着同品牌的东西,自己跟富人们就是一路人了。


对广东人来说,这不特么的扯淡吗?有钱就买,没钱就淘宝,装什么大头鬼?

所以可以确定一个结论,广东在对待奢侈品文化与外地某些地区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广东中产比较理性不跟风,而某些地区的中产会被奢侈品潮流裹挟进去。而广东富人与某些地区富人在方面的差异是,广东富人会买一般的奢侈品,却很少去碰那些天价的,也只会限于有一件两件就可以,不会刻意去沉迷追捧,更不会用奢侈品这样的身外物去刻意营造上下层的阶级分层与优越感。


广东富人搞实业的很多,实业的标准很明确,而资本家买办们则喜欢标准模糊的,这样他们就有标准解释权了。


4,有没有一个可能,奢侈品文化在广东不流行,甚至会被主流看做智商税代表,有广东省的高层的授意压制?

我觉得很有可能。

广东有三级财政,广东发展不均衡,广东极度缺钱。2021年全国奢侈品消费4000多亿,想像一下,如果这里有1000亿能省下来,能做多少大工程?估计广州这些年吹过的地铁的牛逼,不到五年全都给搞定了。深圳发展比广州快,不就是因为每年多一千来亿的自留资金吗?


况且,这4000亿还是鬼佬赚走的,广东觉得,这不值得。

用毛主席说的,肉,得烂在锅里才香。



周日(8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了最新的进出口数据。海关数据告诉我们,7月份商品进出口形势一片大好,商品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其中,商品出口2.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商品进口1.56万亿元,同比增长7.4%。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创下2021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月增速,但进口增速仍属于近两年低位。

今年1-7月,商品进出口总值达到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出口1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同比增长5.3%,商品贸易顺差31354亿元,同比增长61.3%。

进出口贸易保持出口大幅增长,顺差飞升,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颇受世界欢迎,中国产业链是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可喜可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国民经济的产能(供给能力)大大超过了需求,导致内需能够自我消化的产能比例越来越小,依靠外需才能消化的产能比例越来越大。



观察近几年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口差额(进出口净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我们会发现,GDP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商品进出口净额的扩大,商品进出口净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从5年前的-5%左右,逐步扩大到疫情前2019年的7.8%,疫情第一年的20.5%,2021年暂时回落到6.2%。

2022年上半年,GDP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128亿元,商品进出口净额增加了9340亿元,商品净出口在GDP增加额中占到28.2%。超过了2020年。



宏观经济的发展,平衡非常重要。一旦经济结构失去平衡,将带来严重的恶果。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们许多经济结构性问题,被高增长速度所掩盖,容易被大家所忽略。最近几年,国民经济从中高速转入中低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就在不断显露。

比如债务负担与可偿还能力的失衡,导致了局部和行业的债务危机度;比如国企和民企发展的失衡,导致了失业率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力的丧失。

最明显的经济结构失衡,表现在供给和内需上。从最粗略简单的数据看,GDP代表着产能供给,出口为外需,GDP减去出口,可以视作内需。上半年我们的GDP中,大体上内需约80%,外需占20%。内需占比就比五年前下降了2个百分点。

考虑到GDP中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成。那么在商品供给中,内需占比就只有6成,外需占到4成。这意味着,我们工农业每年生产的产品,自己只能消费60%左右,剩余的40%产能需要外销来实现经济循环。

国内产能增长速度一直以来快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导致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需,越来越远离内需。而造成供给与内需巨大矛盾的,是二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偏重投资、忽略消费的经济制度。



当我们的经济结构对出口建立了越来越多的依赖之后,一旦出口失速,将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从今年下半年来看,我们就将面临这样的风险。

一方面,去年下半年是海外需求高峰期,我们的出口去年下半年也是快速发展,去年下半年的出口同比增速都在20%以上,去年下半年的商品进出口净额达到27840亿元,比上半年增长了76%。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金额也只有去年下半年的90%。

另一方面,为抑制通胀,3月份美元开始加息,7月份欧元开始加息。受加息的影响,2季度欧美经济同比增速均出现大幅回落。虽然欧美经济属于衰退还是放缓还有争论,但下半年海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需求萎缩已成共识。

很显然,下半年我们的出口不可能维持如上半年一样的两位数增长。而我们的进口数量已在下降,从维持生产的角度看,进口继续萎缩的弹性远小于出口。因此不难判断,下半年的商品出口金额,定将比上半年有所萎缩。

按全年GDP3.9%的可比价增幅计算,下半年GDP现价规模需要达到67万亿左右,同比增加5.6万亿左右;下半年的商品净进口预估将从上半年的25187亿元小幅增加到3万亿左右,但对比去年下半年的27840亿元,增加额只有2200亿元,增长8%左右。商品净出口增加额仅为上半年的23%左右,仅能对新增GDP增长做出4%左右的贡献,这将导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增长失去有效支撑。

【作者:徐晓伟】

1、各大媒体都说9月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

2、所谓9月份房地产销售回暖的判断,纯属误读统计数据;

3、我们未看到金九,十一长假销售也并未迎来银十,房地产正在构筑新常态;

4、多家地产商信用评级遭下调,房地产风暴恐再起,并引发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



10月上旬,证券时报、央广网、南方都市报等财经媒体、视频媒体、综合纸媒,都集中发布了9月份百强房企销售环比增长、同比下降幅度收窄的消息,并异口同声地认定,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动员消费者趁着全国各地历史罕见的商品房刺激政策,该出手时就出手,六个钱包不够还有银行凑。



10月9日,证券时报在报道里开头就抖机灵说:9月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增长10%,四季度怎么走?专家这么说。

该报道告诉读者,随着传统楼市 “金九银十” 旺季的到来,商品房销售业绩也开始回升。说是根据数据, 9月TOP100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5709.6亿元,环比增长10%,超半数百强房企实现单月业绩环比增长。虽然与去年同期对比,仍下降25%,但降幅正在持续收窄。

报道还说,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企业TOP100的业绩表现同比降低33%,比一季度、二季度降幅分别收窄14%、20%,说明三季度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复苏趋势。

报道还告诉读者,从国庆长假的市场成交情况看,虽然重点城市新房整体成交降幅仍然较大,但部分城市楼市出现了一定的恢复,关键是二手房市场还明显回暖。

证券时报说,业内人士认为,国庆节之前央行、财政部等相继发布部分城市降利率、换房减税等鼓励政策,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加快购房者入市买房的节奏。业内人士还透露,四季度从上到下政府需求端政策力度有望继续加码,他们相信在轮番政策暖风的作用下,市场信心将会逐渐恢复,房地产市场也将逐步回稳。

的确,国庆长假过后的上班第一天,10月8日,有不少媒体报道,杭州、无锡、安徽等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均发通知要求,从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

10月上旬发布9月份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媒体,在引用不会说话的9月份房地产销售数据时,没有一家对9月份百强房企商品房销售额环比增长、同比下降幅度收窄,做出过原因解读。我相信,要么作者是新闻工作者,不懂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统计学基础知识,要么是作者有意隐瞒数据变化的客观原因,以达到误导数据误导读者的目的。

事实上,稍微掌握统计学或经济分析常识的人都明白,9月份房地产销售数据环比增长,纯属季节性因素。

不仅房地产,大多数商品销售都存在“金九银十”这样一个季节性规律,再说详细点,叫“七死八活九翻身”的季节性规律。就是说大多数商品的销售(不包括夏令商品),7月份是一年中最淡的季节,8月份开始销售有所好转, 9月份销售明显好转,10月份进入旺季。



大家看看2018-2020年商品房销售正常年份8-9月的销售规律,9月份都会比8月份环比增长20%以上。我们面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的环比变化数据,一般都需要进行季节修匀之后再来观察其增减趋势。大家看欧美发布季度GDP的时候,他们使用的年化季环比增幅,都会说明是经过季节修匀调整后再年化的数据,这是他们的习惯。我们这公布环比数据一般没有季节修匀,也不会年化,所以我们使用时,当然要注意季节规律导致的可比性问题。



如果我们将2018-2020年3年间的9月份商品房销售环比变化幅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季节修匀系数,对2018-2022年的9月份商品房销售环比增减幅度进行季节调整,我们再来观察,就会猛然发现,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商品房销售颓势已现。之前大家未发现,是因为没有对环比数据进行深加工,被季节性规律掩盖了颓势而已。

说到这大家应该清楚了,2022年9月份的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虽然增长了10%,这并不意味着商品房销售回暖。因为这是季节规律在起作用。进行季节修匀之后,9月份的销售额实际上环比下降了13.7%。

九月份房地产销售同比降幅收窄,纯属基数原因。

1-9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45.1%,降幅较1-8月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5%,比8月份的同比降幅收窄了7.9个百分点。大家也要明白,单纯的同比降幅收窄,并不一定意味着房地产回暖。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指数的大小既取决于分子(本月),也取决于分母(去年同月)。如果分母不变,分子加大,百分比增大,这叫回暖。如果分子未变,甚至分子继续缩小,但分母属于市场大跌时期的猛跌、急跌阶段,比分子缩小得更多,这个时候百分比也会增大,但这不能称之为回暖,这仅仅是基数缩小导致的回暖假象。

上图中的蓝色线条是2021年1-9月的同比增减曲线,大家可见,2021年1季度开始房地产销售额同比增幅缩小,到7月份开始增长质变为下降。这就意味着计算2022年9月份商品房同比降幅的基数,实际上比8月份和1-7月份都要小很多。因为基数小才导致跌幅收窄,这压根不属于回暖的范畴。

如果大家还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计算2021-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的累积增减幅度,也就是上图的灰色曲线。大家发现了没?如果与2020年对比,2022年9月份商品房销售下跌了52%,比8月份下跌的幅度46.8%,不仅没有收窄,反而扩大了。这才是房地产市场的真实趋势。



今年国庆假期(10月1-7日),我们20个重点监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去年国庆假期下降37.7%,当然其中有部分城市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下同比表现增长,但整体成交降幅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比9月份地产百强企业的同比降幅25%、8月份的同比降幅32.9%进一步扩大了。

虽然有人会辩解网签数据具有一定滞后性,但去年国庆节网签数据也有滞后性,数据口径是可比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虽然9月底,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部委接连出台利好政策,广东、山东等省份部分城市已经跟进落地相关政策,青岛、济南、淄博等城市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已经下调至3.1%,这已经比人行的政策利率5年期的LPR 4.1%还要低100个基点,比同期美国房地产抵押利率要低一半了。但我们不得不说,政策的持续优化,购房成本的明显下降,并未显著修复市场信心。所以我们未看到金九,十一长假销售也并未迎来银十,判断房地产复苏缺乏基本依据。



或者说,这一次持续了十几个月的房地产下行萎缩,并非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周期,而是在高居民居住面积、高居民债务负担、低居民收入增速、低甚至负新增人口的新形势下,房地产市场正在用不断下行的自我修正行为,适应新的、比2年前要少一半的房地产需求,形成比2年前要低一半的房地产市场规模。而且大概率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就是如此,这大概率就是房地产市场未来的新常态。

试图利用各种刺激政策来奢望购房者修复信心、房地产销售回暖复苏,房价上涨、土地抢拍,已经定无可能,构建新常态中的房地产市场,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前三季度的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不及预期,毫无疑问进一步加大了房企的全年销售目标压力,也加重了财务压力,集聚了债务风险。在公开披露年度目标的规模上市房企中,多数企业截至9月末的目标完成率不足60%,不少房企甚至不足50%。绝大多数企业1-9月的目标完成度均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房屋销售量大幅减少导致房企收入大幅下降,加之房企新增海外债务枯竭,国内新增债务也明显少于同期,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偿债率等财务指标逐月恶化。

十一过后,房地产市场接连受到负面消息打击。他们不仅失去了黄金周,还迎来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和研究机构近来撤回、或下调包括恒大、佳兆业在内多家房地产公司的评级噩耗。我们需要警惕,房地产所面临的,不是购房者信心修复、市场回暖,恐将是新一轮的债务风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

10月11日,屡传陷入财政困境的恒大及佳兆业集团,被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以没有充足或充分资讯支持评级的理由,撤销对2家公司的评级。这次恒大和佳兆业被撤回评级,显示两家公司已失去发债的吸引力,形同在筹资市场失去生命。因为穆迪之后,其他评级机构都会跟随。

10月6日,彭博报道,总部设在上海、有“示范民企”美誉的旭辉控股,也因为传出需要寻求延付一笔原定于10月5日到期的离岸贷款利息,被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以流动性风险上升为理由,下调评级,这也是该公司在三周之内,第二度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

汇丰证券10月12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也下调偿债记录未出现问题的碧桂园评级,由“买入”下调至“减持”,指碧桂园销售现金流缓慢恢复,忧虑公司会成为旭辉第二,并预计该公司可能会面临融资问题。

与此同时,多家地产公司公布最新的销售数据,情况极不理想。雅居乐在9月的项目预售金额只有35亿元,同比下跌65%,新力控股集团9月的销售金额,也同比下跌88%。由此可推测,还有未爆弹,更多二、三线或民营地产公司恐遭撤评。



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出台救市安排下,房地产市场依然没有起色,就如同我在上一部分所推论的,房地产面临的并非调整周期,也非购房者缺乏信心,更非政策不支持,或者房贷利率太高。而是房地产市场正在向一个需求与销售规模都比2020年少一半以上的新形势的妥协、靠拢并适应。如同宏观经济正在从5-7%的中高速增长时期向3-5%的中低速增长时代过渡一样。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房地产市场显然无法容纳之前那么多的开发商,也无法容纳那么多的投资和销售。既然失去一半的销售规模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那么失去一半的房地产企业,失去一半的房地产投资,失去一半的土地拍卖收入,我们就得学会去接受。因此,更多的房地产企业被撤回评级的情况,肯定将陆续出现,这是建立房地产新常态的必然结局。这如同电商发展过程中一批实体商业从市场中消失一样。对此,我们无须惊慌失措,乱了分寸,毫无顾忌地出台一批又一批与经济规律抗衡的政策,为今后的房地产市场管理增添麻烦。

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会影响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又打断骨头连着筋。我预估2023年,将是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面临更大压力的一年。因为之前的房地产占家庭资产的 40% 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这一结构在房地产新常态中都将重新调整、萎缩一半左右。这将是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所有人都应做好顺势而为的准备。

【作者:徐三郎】

中阿峰会的成功召开,宣告一带一路政策第一阶段取得重大成果,这个成果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粮食能源安全纽带。地域上来说,东南亚有粮没油,中东有油没粮,中国作为中枢调度双方需求保障自身能源安全。

过去这个作用一直由美元来承担,但是美元无限加息,特别是俄罗斯退出swift的案例宣告美元调度能力衰退后,中国加紧实施这一战略的脚步,珠海航展亮出大部分家底给了阿拉伯世界倒向中国的决心,东南亚高铁贯通后,升级中东到中国的铁路设施就成了下一步的基建目标。以高铁推动的人民币来替代以海运流通的美元,从经济和安全角度全面取代美元。

但从整体来说,就算这一战略得以成功实现,以中国庞大体量来说,人均占有的资源和粮食水平依然难以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只能部分进行。扮演枢纽角色的主力军肯定是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将部分依附于这一大流通来服务,其余部分继续执行与西方企业争夺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也就是港珠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特别是以新能源应用为导向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在把握技术优势的同时抢占锂镍等资源,扼制西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让西方企业在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服务型经济中内卷。当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深知这一点,拜登政府意图收拢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到美国本土,重新组织整合产业链,将债务转移给欧日韩,通过重新武装这些国家,建立外围军事防线。

如果是你是大湾区经济决策层一员,当下应该要做的就是理顺产业重点。制造领域为例,这是一个属于资源密集、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但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知识上受美国最彻底的封控,暂时处于落后,资源上美元余威犹在,资本就更不要说了,美元加息不但破坏了外贸所需的市场,还使得航运和资本借贷涨落巨大,11月外贸大幅下跌8.7%,明年的外贸形势更加严峻,传导到就业和消费的反馈也将在明年全面爆发。这个时候,保障民生的粮食加工运输业不但具备了经济价值,还凸显了双重战略意义。疫情放开后,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但转型失败的劳动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外流,部分拥有竞争力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也因此在人力成本和地皮租赁上获得实惠。而资金密集型的比如房地产,如何理性回归,避免在美元震荡中成为金融黑洞,则考验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手段(实施推广银行破产?)。总之,由于与美元的脱钩势在必行,过去由于经济体制双轨运行,以及稳汇率和cpi的金融政策导致的房价泡沫肯定要回归到理性水平,以这个为基础梳理经济结构秩序越快,经济的企稳就越早实现。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内部经济结构也要实时变化,直接反馈成主权货币价值的变化,人民币既要提现对传统能源流通的控制力,也要富含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索价值,如此,中华民族复兴才得以成。

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世界工厂 的流水线工作,简单的服务行业

这些工作都是智能机器人可以替代的简单工作岗位,很多工作内容几个月可以学懂,剩下的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劳动。

而且垄断剥削特别厉害,那种血腥残酷比马克思当年的资本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是目前残酷的社会经济现实

我认为很多工作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


像银行的柜员,完全不需要大学学金融的来做。从工作性质上来说,初中生,高中生也能做。


像当警察,也不需要从那种警察学院里毕业的大学生来做,像发达国家的人,高中学历就可以干。


包括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写字楼的行政岗位,HR,前台。这些基本不需要全日制本科,初中生,高中生大部分都能胜任。一些写字楼的行政岗位也不需要高学历来做,一般情况下主要做安排会议,协调会议办公室,收发文件,安排领导行程。


包括那些销售类的岗位,客服类的,卖保险之类的,也不需要高学历来干。


包括那些血汗工厂里那些做办公桌的,也不需要本科生来干,写那些PPT也不需要本科生来写。


还有那些考上公务员的,很多岗位也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在七八年前,大专学历也是可以报考公务员的。而且现在疯狂的考公务员造成了冗宫冗员很严重。


包括那些美容美发,修车,血汗工厂流水线工人,打螺丝,以及最为基本的机修的电焊,氧焊,饭店后厨,服务员,端盘子,卖衣服的导购,这些基础性的岗位,越不需要高学历来的。


即使在外企很多的岗位也不需要高学历,一些基础性的岗位,只要你拥有高中的英语3500个单词,最好英语口语好一点,还能和外国人进行常规的交流,基本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胜任。因为你只需要做一些跟单之类的岗位,会一些电脑的一些常规操作。


包括像现在有些高中老师都需要招聘研究生学历,这不也是一种教师行业的内卷吗?


包括那些在国企,央企很多做办公桌的都是人浮于事的存在。我曾经微信加到一个人他跟我说他一个礼拜的工作半天就能干完。不是为了买房多赚点钱的话,根本不打算考研,躺平足够的。


说到底,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整体而言浪费十分严重的国家。人口又多,吸血又严重,而且这种压力层层传导,导致了今年的500万大学生考研和300万大学生考公务员。而且中国很多都是封建思想,没有从大清王朝的观念里走出来。觉得学而仕者忧,不好好读书就应该去当什么流水线工人,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扪心自问,,那些读过全日制本科大学的人,在写字楼里面做的工作真的就那么不可一世吗?就非得需要这么高的学历吗?除了极少数那种真正优质的,真的需要高学历的很多人做的都是机械重复的岗位流程化的工作。


你们认为我说的对吗?如果不对的地方可以指出来。


如果中国人效价值真的很高的话,以中国人每年平均工作两千两百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早就应该成为发达国家。


反正我觉得初中学历的人90%以上的工作都能够应聘,单纯因为中国人太多和吸血太严重而造成了就业门槛的水涨船高,撑死高中学历。


我认为是中国人太多了,所以不像发达国家多大年纪也能有工作需求,另外因为人多和白拿的人太多,养老金不够了,所以延迟退休。至于社会注定越来越多人失业,现实中甚至工作的分水岭是35岁,那跟国家何干?你活不活的下去人家才不管,资本家都只想着最大程度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已,反正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


而且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即使中国真像欧洲那样缺劳动力,也不代表要延迟退休。一开始说好的退休年龄就是交社保的前提,既然别人能55或60岁退休,社会上还有对劳动力的需求,那么他领着退休金去打工不是更好?中途延迟退休而不经过人民同意没有任何合理性和善意,任何时候延迟退休的理由都是因为养老金不够发了。至于为什么不够发了我觉得应该先做到公示养老金收支才行。


筛选才是中国教育的第一要务。传授知识是第二位的。中国这池子水浅,养活不了那么多大鱼,大鱼当小鱼养,小鱼当虾米养,虾米只能哪凉快待哪。多学习其实只是为了在筛选的时候筛到更高的位置,读研其实读了什么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了。你读了,就会有更高竞争力、更高待遇,但是当你凭借这个通过筛选,坐在了一个高一些的位子上,请不要埋怨做的事情和本科生比都嫌简单。中国教育的本质是“补短”,所以中式教育长于“人文”。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喜欢当官考公务员。说白了就是擅长“整人”。儒释道的智慧基本都是用来对付“人”的。西式教育的本质是“加长”,所以西式教育长于“科技”。最典型的现象就是“顺着一条路走到黑”。我喜欢么?就持续专注什么。中国的补短教育是“消灭一个天才,让大多数学生都差不多”。最好的学生和最笨的学生差距很小。西式的加长教育是“选出一个天才,让大多数学生差很多”。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停的在强调和发达国家接轨,但是市场还远远远远没有接上发达市场的轨。我希望大家能清醒的认识到差距。985学生学习着和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教育,毕业立马投入到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市场中,市场就这么low,老天爷也没法儿让各位顶端人才的体现出顶端优势。因为市场不仅low,而且小。近几年中国高校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翻了番的扩招,越扩招大学生越不值钱,为什么,市场没有扩招啊,国还是这么个国,也许是扩大了一点的国,大学生是凭空多出来几倍不止,这两者之间哪个扩大的更猛各位看官心里有数。如果你真的只上个专科,你是干不了任何事情的,因为比你强的多的人在干你“应该”干的那些事情,你只能喝西北风去。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是太弱,是太强了。弱是和世界顶尖高校比,强是和国家发展水平比。顶端人才不是不多,是能让顶端人才发挥出顶端优势的市场和平台太少,很多顶端人才干的低端人才一样的活。


如果你上过班就一定会有感触,除了小部分技术密集岗位(医生工程师等),大部分岗位,上岗干半个月就门清,大学里学啥根本不重要,出来该干一样干。




如果你找过工作就知道,看看岗位要求,高的吓人,再看看薪资待遇,又低的让人发指,一些民营企业恨不得雇一个员工只付他创造价值的十分之一的工资还要把他当三个人用。




我相信说自己找不到工作的,不是真的啥也不会,而是实在受不了这种就业环境。所谓一技之长根本就是企业的谎言,啥叫一技之长?20多岁的人对行业的理解和技术积累达到40多岁技术员水平叫一技之长?这叫痴人说梦。




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WORD会不会?开车会不会?英语四级有没有?你掌握其中任何一个,都能保证你能初步胜任一份工作。要知道千千万万社会闲散人员连这些都不会,他们都饿死了?




真不会,扫大街会不会?扛包会不会?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领导摸着良心想想,你是招人的,还是招奴隶的。

2020年末与2024年初的全球企业市值TOP 30排名榜单的排名与市值变化,反映出科技成为这一轮经济新周期的主要推动力,中外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存在巨大差异,中外经济结构存在巨大差异,未来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堪忧。


这是一份骑牛研究所制作的、数据来源于QUICK FactSet的全球企业市值TOP 30排名榜单。三郎从这份2020年末与2024年2月初的榜单排名与市值的变化中发现,三年来,在疫情的冲刷、俄乌冲突的震动、大多数国家加息抗击通胀的结构性调整中,全球经济的增长推力与地缘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外经济逆向而行的趋势愈加明显。


在2020年末和2024年2月初的全球企业总市值前三十排名榜单,三年来科技型企业在市值TOP 30榜单中迅速增加,数量从10家增加到16家,增加了6成;市值从9.9万亿增加到16.1万亿,增加了63%;市值在TOP 30企业总市值的占比,从57%增加到69%。
科技企业中,科技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滞后于纯粹的科技生产力企业。比如疫情前TOP one的苹果,3年后让位于之前第三名的微软;
提供AI算力的英伟达,从榜单外进入top 6。芯片设备制造商ASML和提供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甲骨文,从疫情前的榜单外,进入疫情后榜单的TOP24和TOP29;
生物制药企业在疫情中集体发力,美国礼来(Eli Lilly)、丹麦诺和诺德(诺和诺德)、美国默克公司(默克公司)从2020年的榜单外分别进入榜单的TOP 9、TOP 14和TOP28。
从股价是对企业未来的定价这个本质来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不仅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全球投资人还给予了热切的期望。
二、中外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存在巨大差异。


2024年2月初,全球TOP10企业总市值达到15.9万亿美元,比2020年底增长40.7%。全球投资人对经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而2023年底中国TOP10企业总市值为11.7万亿人民币,比2020年底下降9.3%。折合为美元为1.7万亿美元,比三年前下降10.1%。TOP10企业平均市值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其中中国的企业市值TOP one贵州茅台2023年底市值为2.2万亿人民币,约合0.31万亿美元,也只有全球企业市值TOP one微软3万亿市值的十分之一。而这3年间,微软的市值增加了8成,茅台的市值下跌了12%。
由此看,中国的投资者包括部分投资中国的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是缺乏必要的信心。


2024年初,全球企业市值TOP10中,智能科技企业占据7位,生物制药科技企业、金融企业、能源企业各占一位。科技企业占8成,成为全球投资者中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企业竞争的明日之星。
但中国的企业市值TOP10中,6家是金融企业,1家能源企业,1家通讯企业,2家传统制造业,没有一家智能科技企业和生物科技企业。
这样的榜单差异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的竞争力严重缺乏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支撑。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下滑还体现在,2020年末,全球TOP 30企业中,拥有腾讯、阿里巴巴、贵州茅台、中国工商银行4家企业。但到2024年初,仅剩下腾讯一棵独苗,排名也从3年前的TOP7下滑到TOP26。


多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总利润中,金融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到55%-60%,而中国金融企业的利润,三分之二以上来源于存贷款息差收入。这就意味着,实际上中国所有非金融企业,主要在为金融企业打工挣钱。企业盈利分配过于集中于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成为其他企业的寄生虫,严重阻碍了企业整体利润向科学技术的投资和流动。这应该是中外经济结构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 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这决定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国有企业更依赖债务来满足他们的财务需求,往往是信贷风险的制造者;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低于私营企业,往往成为财政补贴的黑洞;此外,国有企业缺乏成本约束机制与负盈不负亏的特点,决定了国企的薪酬与福利待遇远超民营企业,劳动力成本更高。总而言之,国有企业推动科技进步的能力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远不如民营企业。
2024年初的全球企业市值TOP30中,全为私营企业。但在A股市值TOP10中,9家为国有企业;TOP20中,17家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A股中的占比,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作者:徐三郎】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