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重度精分患者。一面是征西将军曹侯,渴望为国家讨贼立功;另一面是被乱世裹挟,不断被现实啪啪打脸,随波逐流,最终彻底黑化的篡汉国贼曹操。
所以,演不出来曹操的两面性的话,基本谈不上真实生动。
单枪匹马夜刺国贼张让,独领义军进攻董卓的曹操;异姓称王的篡汉国贼也是曹操。。。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忧患诗人是曹操;动辄屠城,杀的“泗水为之不流”的屠夫也是曹操。。。
以国士待关羽,欣赏他的武勇和为人,希望可以留下的是曹操;出尔反尔和关羽抢女人的也是曹操。。。
讲义气,不顾一切庇护好基友张邈的是曹操;杀了创业伙伴张邈全家的也是曹操。。。
任性放荡,好飞鹰走狗,小时候天天和袁绍一起鬼混的是曹操;杀光袁绍儿子后哭祭袁绍的也是曹操。。。
英姿勃发,扫灭河北群雄的是曹操;心力交瘁顾此失彼,最后在汉中只能和刘备打嘴炮的也是曹操。
最后史书盖棺定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至于于和伟演的。。
这明显是踌躇满志、准备北伐策应关羽的汉中王刘备。
曹操那种被多次背叛以后彻底黑化、暴戾,充满猜忌和疲惫的眼神,不是这个样的。
个人觉得,曹操或许和历史上一位名人接近,曹操身材相貌猥小,但是精明。袁世凯,五短身材,但是聪明,一步步抓住机遇。历史上,他们去取得的成绩也差不多
2022第一本书读的是《曹操》,作者是日本极具权威的中国史专家堀敏一先生。这本书是我从众多讲曹操的学术著作中挑选出来的,作者执笔不偏不倚,无主观意淫。
我读完非常满意,但不写点什么感觉对不起“老乡”曹操先生...遂有此文。
当然,我不打算以特别故事性的写法来讲述商业启发,而是纯粹聊聊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朋友们且当我读书笔记的一种新尝试吧。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句经典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个奸邪坏人形象因此跃然纸上,延续千年。
正史里曹操大概率没说过“宁我负人”这种话。
此外,他还有句名言伴随终身——“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引自《异同杂记》)
这倒是真的。他的确被人物点评家许劭评论过,但这其实是曹操为了入仕当官而主动要求的。更有趣的是,这句话的原版还有一种说法——“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语出更靠谱的《后汉书》。
好么,你仔细一读,这种说法直接颠倒了过来,仿佛“洗白”了曹操。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反倒几无人知,这是很令人吃惊的。
说到底,我们都知道正史和戏说是要分开的。戏说总是有趣的、吸引人的。吸引人的原因,不外乎离奇、意外。还有一点:理解起来简单。但是如果你细细阅读,正史其实也很吸引人,而且也很离奇、意外,还有一点:更加真实。
现代中国,其实有很多次对曹操拨乱反正的故事。
比如毛主席就多次称赞曹。他留下最著名的评价是“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太过相似,英雄相惜);
郭沫若在50年代末写《替曹操翻案》,要求重新为曹操立传。(时间上晚于毛主席,不难理解)
甚至,更早前的鲁迅也在其演讲中说:“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这些我都完全相信,是真情实感。
因为事实上,曹操是实质上一改汉末颓败风气的人、振兴中原经济的人、统一北方、结束兵荒马乱的人。他远超过戏说里的人气王诸葛亮、刘备等人,实为三国时期取得成就最大的人。他才是那个唯一的大英雄。
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还是要看那个对曹操也“心有戚戚”的人怎么说。
毛主席是这样评价的: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曹操那时打下的基础。”
真实的历史,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情感冲击。
曹操的政治成就很大,已是事实,但这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读《曹操》,站在现代人视角看他的任侠、放荡、戎马又上进一生,是真觉得他很有趣。
这种有趣,可能来自于他给我们的来的那种反差感:
1.宦官出身,曹操起点算不得太好
曹操家是宦官出身,“爷爷”是宦官曹腾,而老爹曹嵩是曹腾的养子。离谱的是,他老爹曹嵩还曾经花钱给自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当当。
你可能要问:老爹是太尉,这开局还不好?其实那个年代,士大夫阶层(被称为清流)才受尊敬,宦官(被称为浊流)虽然有点钱,但普遍不被看得起,朝里的大户人家都看不起 —— 也就是“成分”不好。
当然,这里还是要说一句。从现代眼光看古代,凡是能留下来名字的,大多是有点家世背景的,要真是贫寒人家、底层阶级,的确太难有机会青史留名,更别谈创造多大影响力。
2.曹操的复杂性格:机警多疑,自信自卑
野史记录了各种小故事,说曹操小的时候装病坑过叔叔,青壮年坑过袁绍...这些虽是野史不足信,但从曹操人生经历多次绝处逢生来看,他机警、敏锐也是很明确的。
同时,他也是一个多疑的人。除了《世说新语》记载过他著名的“梦中杀人”的故事外,也有不少历史故事记录他对自身外表的质疑,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床头拿刀”的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出自《世说新语》。
曹操掌兵多年,说不自信那是不可能的,能有这些特别的举动,除了身处权力中心的不安全感,或许还带有从小对自己宦官出身的一些不自信吧。
3.曹氏爱学之心,令吾羞愧也
曹操年少时被记载为:“放荡不羁,任侠天下”。但很奇怪的是,他又很爱读书,而且是不论多忙,是任侠游荡去了、还是隐居老家、带兵打仗,他都保持读书习惯。
史学家推测,如果他不爱学习、写作,是没有办法为后人留下那么多诗词歌赋和两篇兵书的。《异同杂语》记载过曹操爱潜入大宦官家中的读书,兵点评道:“(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不过别人记载的不算数,你可以直接看他儿子怎么说的 —— 曹丕在自己《自叙》里谈曹操爱学习,还讲了小故事:“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 虽在军旅, 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 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 —— 长大了还能勤奋学习的人,也就我和袁遗了。
你看,芒格的名言又要跳出来了:“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天不读书的。”
4.侧面看:曹操的文学成就
小时候我读曹的诗句不以为然,现在看,至多只能体会出一个评语“激昂慷慨,多古朴质直,少华美词藻”。曹操的诗歌我们就不引用了,大家小学都学过。他在建安文学上的成就,其实光看他带出来的儿子就是证明。
曹植大诗人、很优秀,人尽皆知...但我们要看的不是曹植,而是魏文帝曹丕,很少有人知道曹丕也是个武能“十步一人”,文能“名留千载”的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鲁迅评语说:“曹丕的这篇文章,开启文学自觉时代”....大家可以找来读读。
他这篇文中有句话令我深感共鸣:“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写文章的快乐啊,其他的事情不好比较的,人的生命总会消逝,文章才能流传千古呀....曹丕深知我们写文之乐。
研读历史有趣的一面,就是你能发现之前你完全忽略掉的事实,而这些事实正好和你心意相通。
5.正面看:曹操的军事成就
说回来主角。
曹操军事成就很高,因为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真真实实的“左手理论、右手实战”的军政大师。
右手实战,这点从曹操彻底平定北方大大小小的几十场战役足以见得。而左手理论,则可以从目前流传下来的《曹操注孙子兵法》看见。(曹操自己的兵书《孟德新书》现已失传,但考证派认为大概率存在过)
《孙子兵法》的古人评论版有十一个,被称为《十一家注孙子》,曹操既是最早的注释者(流传下来说明其价值),也是后人公认的版本。现代孙子兵法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如果其他人描述的有矛盾、不清楚,还是以曹操说的为准,因为他是真正作为将领带兵打仗、作为丞相算于庙堂之上的人。
孙子讲“道天地将法”,这些并非“风林火山”那些御兵战术,而是谈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这点,恐怕古往今来也就寥寥数人有资格点评了吧。
曹丞相肯定算一个。
总而言之,如此文治武功俱显神通的贤人,让我心生敬意、爱意也是必然了。
读《曹操》,免不了也会从曹魏集团的视角观察国家政权增长规律的明暗线。
好在,统一北方的曹魏所占据的“中原及北方地区”,是当时中国的实际中心。(诸葛亮、周瑜都曾称曹操所属领地为“中国”,即中心区域。也可见,东吴、巴蜀某种程度都属边境了)所以从曹魏的发展,我们也可得到相对有价值的启发。
当然我不是政治历史专家,以下都是我的粗浅理解和阅读总结。
1.中国zz的基石,在于民意、民心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有一段曹魏大将夏侯惇评价曹操的话:“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夏侯惇说的意思其实是“为民之主”,但我却觉得这意思很能从底层解释我们的高效模式。
本书中,作者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观点:“中国zz的起始,是民众意向的反映”。乍一听,这里似乎与西方的“德先生”并无太大差异,但实际我认为作者试图表达的,是所谓“民意、民心”的Second level thinking(第二层思考),即“如何顺从/控制民意”,愈可控,则愈可定大局。
2.非粮草先行,乱世下得粮草先“屯”
回想小时候学历史,对古人“重农抑商”很不理解。
那时我认为“如果早点重视商业,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许会发生在中国”。但现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自古吃不饱,吃不饱何谈军队补给、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更毋论经济发展。
三国时期是个真正的乱世,乱世下连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应该会造成巨大的粮食短缺。原本稳定帝国得不到良好的财政输入,甚至连军队补给都有缺失,这些共同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诸如曹操、袁绍的各方豪强必然要在如何创造税收、军队补给上想办法。
曹操作为乱世英雄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开创(首次规模化)屯田制。《三国志》记载了他自己的表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于是,任用民众、军队开荒的屯田制就此规模化应用,稳定了曹魏集团的社会稳定、军队补给。
甚至,后来成为了一笔重要的中央财政收入。
3.发展离不开人才,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
如果说曹魏是一家集团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做大做强的最重要归因之一,就是董事长曹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曹操和秦孝公一样,发布过“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求贤令。求贤令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说“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因为那个时代,士大夫(理解为知识分子官僚体系)阶层固化,但对皇权很有威胁、朝政很有影响。在能力上,士大夫阶层讲究“品德”而非“能力”。
长期下来,权力中心集结的往往不是“问题解决者”,而是“麻烦提出者”....
求贤令发布后,秦孝公求得商鞅,曹操则求得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氏族。“王佐之才”的荀彧后续又为曹操推荐诸多顶级人才,被推荐之一“不治行检”的郭嘉又继续帮忙推荐各种人才,这些就不多说了。
究其根本,源头还是曹操实施了彻彻底底的人才主义,并将其广而告之、用人不疑。除了“唯才是举”,曹操还有句名言:“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政治中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重中之重。依我看,任何时代都是“人才时代”。中国的政治历史,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史,可能都是“固化阶级统治 vs 人才上下流通”的反复变革、博弈历史。
曹操选贤任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大夫、贵族、豪门的传统规矩,但很可惜的是,他的人才选用制度似乎都是“口碑推荐”,没有形成固定制度流传下来。
后来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原本也是“才能、道德、家世并举”,但到了晋朝则全面转向“唯家世论” —— 从乱世的唯才是举,到太平时期与人才主义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呢?
简言之,乱世之下,为军政需要服务,曹操偏向“实用主义”的人才选拔很合理,这也为他平定天下贡献了大量出身一般、品行一般但能力很强的文臣武将。但到了政权相对稳定之时,曹丕等后代政权就必须照顾士族门阀的意见,而士族门阀又实际建立在各家大族的地方乡亲、氏族关系之上。久而久之,九品中正这样原本还算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最后就沦为门阀士族,通过乡议把控人才选拔、拉拢“自己人”的制度了。
正如堀敏一在书中说道“这个趋势是建立在王朝安定的基础上的。曹操所追求的人才主义的主导性因而消失,换言之,这个制度成了贵族制社会建立的契机。”
我想这点,或许曹操在为称“魏公”,对荀彧做服从性测试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历史的宿命了。
曹操的一生,既是戎马天下的一生,也是手不释卷的一生。
我想快2000年前的他,早已经体悟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奥妙。
对于现代创业者,我建议以后别说什么“我就是实战派,不需要理论”。看看曹丕怎么说他爹:“虽在军旅, 手不释卷”。所以人家可以评论孙子,甚至写过自己的兵书。
甚至也可以学学曹丕,曹丕的文治武功哪个也都不差,他的《典论》甚至把建安七子的文风逐个点评了一遍,是文学宗师了。治国理政,照样好好写文章。
厉害的人,哪里都厉害。
当今社会,是否需要“唯才是举、不论品德”可以在讨论,但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军事家、诗人,排斥浮华、虚言,善于挖掘人才、任用人才,可以在各方面都“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我以为这点也是想做大的企业家必需的素质,当然知易行难了。
读历史使人明智,我挺爱读那些伟大人物的历史,正因为个人经历中必然趣味丛生、结合事件后必然恍然大悟。
历史里你会惊叹:
“啊,他居然说过这句话?难怪....”
“呀,他竟然做过这些事?难怪....”
正是这些相对真实的行为,让我们即看到活生生的、立体的人,也得以一窥时代、大势的因果规律。
这篇有关曹操的只言片语,寥寥几千字,远不足与展示史学家们的深厚研究和真实历史的趣味如斯,不如大家自己研读翻阅吧。
我已将《曹操·堀敏一版》序言放在第二条,精彩绝伦,推荐尝试。
END.
本文引用、借鉴:
1.堀敏一《曹操》
2.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党史文汇》
3.知乎.曹操话题
4.Wikipedia.曹操词条
#见人生,见世界 系列精选 「百闻不如怡见」公众号查看更多
其他人都在读
#A.品牌策略研究Adidas30亿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怡见:品牌故事的故事怡见:打破「定位」迷思弄懂这张图,重新理解Branding衡量品牌传播最完美的KPI是什么?用「传播思维」做生意,为什么会死的很惨?8000字分享丨独角兽Harrys教科书级别的成功launchNIKE就是好广告,衣二三就是差广告?
#C.世界观 vs 观世界(人类成长研究)往深处想,往简单写
一切皆都有规律:你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开始下手你最近半年读了什么书?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