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耀世新闻 > 公司新闻

70年经典项目故事 | 从四川省展览馆到四川科技馆

时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但是没有人感知不到时间的存在。被时间打上烙印的东西,没有人能够忽视,当时光有了印记,那斑驳的触感唤起的不只有记忆。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是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你,指引方向,慷慨激昂是你。站在天府广场北侧的毛泽东塑像前,时间仿佛倒回到了1968年。

新中国成立20周年在即,如何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一件紧急的事情。修建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塑像和四川省展览馆的想法应势而生了。中建西南院的设计师被委以重任,设计展览馆的任务落了下来。

虽然时值特殊历史时期,但大部分设计师仍在勤勤恳恳地做老本行,手上的设计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靠边站”的老同志与年轻人一起并肩作战,在艰苦的年月里共同挥洒汗水,不计名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没有阻挡住设计师们的脚步,去现场设计,解决施工中的设计问题,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回去画图,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一砖一瓦都是心血和回答。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建设热潮中,全省军民群情热烈,积极投建,于是四川建筑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展览馆在1969年10月前落成了,轰轰烈烈的建国20周年游行庆祝活动隆重开场。

这座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凝结了万千群众的劳动和热血,是那个不寻常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建西南院设计师们峥嵘岁月里的坚守和执着。

时光流转,记忆的曲线被拉到了21世纪初,崭新的时代号角响起,一切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此时四川省政府决定改造天府广场片区,展览馆要被改造成科技馆。

设计的任务依然归属于中建西南院,但设计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这个红色年代的展览馆无论是形象设计还是空间布局,都与追求创新开放、技术先进的科技馆的功能需求相差甚远。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特殊代表,它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更不应从人们的记忆当中抹去。当历史的传承被抛弃,一切的创新与发展又如何溯源呢。于是“保留原建筑外立面风格,保留成都历史文脉、标志性建筑形象,改造内部庭院立面以适应科技馆功能并提升建筑形象,增强时代感”的改造设计原则被确定了下来。

院里的设计者们贯彻“外中内西、外旧内新”的处理方针,努力保持展览馆本身的样态。原本的外墙面砖出现了剥落、破损,就要求厂家按照原面砖的尺寸、色彩和质感烧造面砖,多次排版对比确定搭配方案。高大的红色柱廊后的洞窗改成竖向的深色玻璃幕墙,既保留了红色柱廊的时代感,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心思。为东方红拱顶大厅加建地下室,解决了新增设备用房的问题,配置电动遮阳帘,一扫原先的晦暗、封闭,变得宽敞明亮,既保留了原有结构,整个大厅也焕然一新。在建筑内庭一侧加建了一圈回廊,既解决了老问题,又使得狭窄闭塞的空间明亮开放了起来。科技馆内部利用自然光营造舒适宜人的光环境,精心布置的百叶幕墙上密下疏,遮蔽掉多余强烈的光照,在光影斑驳间感受舒适的自然光线。

抗震加固、防火安全,是改造的难点也是设计师们的匠心所在,不符合现代安全标准规范的诸多问题,是攻坚克难的制约因素,涂涂改改的草图,遍遍验证的方案,次次严谨的评估,每一个小问题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反复推敲。对于中建西南院的设计师来说,困难与其说是阻碍,或许更像是扬起的帆,指引着方向前进。

展览馆摇身一变成为科技馆,名字变了,布局变了,结构变了,空间变了,但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没有变,不同寻常的建筑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是历史刻下的痕迹,它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生,以崭新的面貌示人。

对于中建西南院的设计师来说,展览馆是历史、是符号、是记忆、是岁月,是挥不散的情愫,科技馆是新生、是标志、是未来、是方向,是藏不住的抱负,当画面重叠,历史翻页,建筑依然在,设计依然在,因为传承仍在,热血仍在,所以印记抹不去。任它天翻地覆,斗转星移,沧桑巨变,自有一片赤诚在心间。

图文 / 群团工作部

审定 / 群团工作部

原标题:《70年经典项目故事 | 从四川省展览馆到四川科技馆》

阅读原文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