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耀世产品 > 产品分类二

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同上一堂科学课”主题活动启动 南京中学生连线航天英雄杨利伟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分会场,初三学生曾炫耀正在与杨利伟交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分会场,初三学生曾炫耀正在与杨利伟交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9月15日,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同上一堂科学课”主题活动暨“科技馆里的科学课”2022年秋季学期活动在中国科技馆启动。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利伟受邀参加,并为线下及线上参与的师生带来一堂航天主题科学课。 

江苏科技馆等8个地方科技馆参与线上互动。今后,中国科技馆将持续深耕青少年科普教育,与更多科学家、科技教师一起,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助力“双减”,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载人航天工程对百姓生活有何影响? 

中国科技馆活动现场,一名学生提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与航天是密不可分的,包括电视播放、手机使用等。”杨利伟说,现在小宝宝使用的尿不湿,实际上最早是为航天员研制的。航天员从做准备到进入太空有五六个小时要一直穿着航天服,上卫生间不方便,就要用类似尿不湿这样的东西。后来发现这个效果很好,就慢慢向婴幼儿普及了。 

杨利伟告诉大家,空间站是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平台,里面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比如生物实验、医学实验等。这些实验成果将来会转化成很多民用技术,最终是让老百姓去享受这些成果,为人类发展带来进步。 

载人飞船里的氧气是怎么产生的?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初三学生曾炫耀问道:“载人飞船中的有氧环境是如何创造的?氧气又是怎么储存的?” 

“航天发展经过了三步走的过程。”杨利伟说,早期氧气是携带式的,就是从地面把氧气带上去,那就要用氧气罐来储存。发展到现在空间站的阶段,航天员在上面一待就长达半年,将来可能时间更长,携带氧气的方法就不合适了。所以现在空间站有了再生式的生保系统,就是利用环境、资源进行氧气的再生和电解制氧。另外,饮用水再生现在也做得非常好了。 

哪些食物禁止航天员在太空中食用? 

“有哪些食物是禁止航天员在太空中食用的?”山西省的一名学生提问。 

杨利伟说,现在航天食品已经相当丰富了,航天员会带几十种食物到太空,可以做到一周伙食不重样。而且,还有微波炉、蒸箱这些设备,可以方便地加热食物。“但是根据执行的任务不同,有些食品还是不能吃的。”杨利伟说,比如航天员马上要出舱,像豆子这样一些产气的食品就不能吃。因为出舱的时候,航天服里面是低压环境,如果产气的食品吃下去,肚子就会非常不舒服,这个是不能吃的。 

福建省的一名学生向杨利伟提问:“航天员在太空中怎样克服时差?会不会有时候连续好几天睡不着,有时候又会有好几天都犯困?” 

“我们在太空中有三个时间,一个是国际标准时,一个是北京时间,还有一个是舱上时间,也就是火箭点火开始计时的时间。”杨利伟说,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以北京时间为最主要的标准时间,这样可以减少时差影响,并且方便与地面同步工作。起床、吃饭、休息,都很规律,而且,每周都会有一天时间用于休息调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平台注册入口